内蒙穷小子,曾被父母50元卖掉,长大后卖牛奶,成亿万富豪-牛根生有多少资产

频道:理财经验 日期: 浏览:0

他一出生就被抛弃,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家。

长大后,他为公司兢兢业业工作16年,最后却被踢出局。

之后,他自立门户,苦心经营12年,最后也无法阻止公司没落。

他就是中国乳业大王:牛根生。

(牛根生)

1958年,牛根生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牧区。

可他生不逢时,出生那会,社会动荡。

大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还是个问题,根本无力承担一个孩子。

再三思考,父母只好忍痛割爱,将他卖给城里的一户人家,卖了50块钱。

养父母一家,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捉襟见肘,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三口。

比起亲生父母,养父母的处境则更加困难。

养父曾当过某派系的兵,后来他们被剿灭。

养父作为幸存下来的人,受过对方的排挤,也被队友骂“胆小鬼”,谁都瞧不起他。

战争结束后,他就改名换姓,做起了养牛专业户,养牛送奶38年。

养母曾经是某户富贵人家的姨太太,不得老爷宠爱,被其他姨太太们一起,合力赶出家门。

后来,遇到老实巴交的老牛。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惺惺相惜,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养母平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当年,“买”牛根生的那50块,几乎是夫妻俩的所有积蓄。

别人家的父母,总想把好的留给孩子,自己甘愿喝稀粥淡汤。

但在牛根生家里,完全不存在。

什么东西都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一天三餐,两顿窝头,一顿馒头,养父母吃什么,牛根生就吃什么。

有一天,牛根生特别不解,问母亲,

“为什么别人家的妈妈只吃窝头,不吃馒头,但您馒头、窝头全吃了?”

只见,养母狠狠地瞪了牛根生一眼,回答道:

“馒头要吃,窝头也要吃,家里一人一份的,该你吃的,不少你一勺,也不多你一碗。

我是人,你也是人,不能因为我是你妈妈,我就得让着你。”

牛根生正在长身体,消化很快,经常饿得睡不着。

他哭着求母亲,再多给一块窝头。

可母亲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冷冷回了句:

“你今天的那一份,已经被你吃完了,吃完了就没有了。”

看着别人家的妈妈那么体贴,可自己的母亲却这么自私,牛根生心里一直有怨言。

在那时,贫穷可以饿死一个人,歧视、流言同样也可以。

牛根生8岁时,养父母摊上大事。

养父被关押,养母被罚扫大街,面壁思过。

这一扫,就是5年。

每天凌晨三四点,养母就要起床。

她必须在所有人还没起床之前,把村里的大街扫干净,否则会有更重的惩罚等着她。

平日里,村里的人看到她,准会说几句冷嘲热讽的话,让养母完全下不了台面。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养母也成了村里人见人打的“过街老鼠”。

只要养母路过家门口,他们就朝她扔石头、丢鸡蛋,拿玻璃碎片往她头上砸,对着她破口大骂。

牛根生还小,根本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对自己的妈妈。

他只清楚,妈妈没做错什么。

在一旁看到母亲被欺负,牛根生心急如焚,只能冲上去,帮母亲挡下石头、玻璃。

恰巧,这一幕就被同学们看见了。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牛根生的母亲“风评”不好,他的妈妈“不检点”。

从那之后,牛根生成了大家的靶子。

谁不高兴,都有资格打他,拿他当出气筒。

牛根生不敢还手,每次被打,他就马上躲到学校的仓库,打不起躲得起。

“不还手是打不死的,如果一旦还手,被打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牛根生以为,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打死,可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

那天,母亲给了他两毛钱,为了撑面子,牛根生大方地跟同学分了花。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收了他的好处,同学们对牛根生刮目相看。

只要有人欺负他,他们几个马上出手帮忙,替牛根生教训他们。

养母也常教育牛根生: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从那之后,牛根生就特别大方,豪爽仗义。

跟着养母打零工,赚到的钱。

他一半拿回家,一半带着小伙伴一起吃喝玩乐。

意外收到好的玩具,牛根生也是大大方方拿出来,一起分享。

附近哪个孩子受欺负了,他二话不说,挺身而出帮忙。

就这样,牛根生成为了当地的孩子王。

谁有纠纷矛盾,就找他主持公道。

谁有难事,找他帮忙,准没错。

然而,解决得了别人的烦恼,却无法阻止灾难的降临。

1972年,养母重病,没钱医治,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这时,牛根生14岁。

养母去世那天,他只觉得解脱了,再也没人管着他,也没人跟他抢馒头吃。

为了“庆祝”养母去世,牛根生高兴得三天三夜没睡觉。

直到养父娶了继母,牛根生才发现养母的好。

继母处处看不惯牛根生,只疼爱自己的孩子。

养父一带回什么好鱼好肉,继母就偷偷藏起来,留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吃。

在这个家,牛根生反而成了外人。

他处处要让着“弟弟”,家里事事以“弟弟”为中心。

两年后,养父去世。

继母带着自己的儿子再改嫁,就没再搭理他。

16岁的牛根生,成为了孤儿,往后日子,他只能靠自己。

高中毕业后,牛根生做了两年临时工。

之后,牛根生子承父业,进入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场。

他成为一名养牛工人,每月工资18块。

没过多久,由于表现出色,牛根生一路升职,得到老板的重用。

走上高位,名气自然就来了。

牛根生人缘越来越好,风头一度盖过厂长。

每天来买奶的客户,有一半是找厂长走后门,剩下的一半是指名找牛根生。

看着员工风光无两,厂长急了,立即将牛根生改成夜班。

以至于后来,牛根生还拥有了一批粉丝,牛奶场里经常有女孩偷偷写情书给他。

碰到牛根生,女生们都要娇羞地喊一句“牛大哥”。

有段时间,甚至有三四个女生同时追求他,写情书送礼物。

为了博得牛大哥一回眸,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但很快,这场纷争有了结果。

其中一个女生,靠着一手漂亮的字,成功吸引到牛大哥,“竞争上岗”。

1981年,两人决定结婚。

然而,恋爱可以风花雪月,结婚就绕不过现实。

养父母早已去世,没给牛根生留下什么值钱的家当。

牛根生每月工资18块,根本没有积蓄结婚。

这门亲事,女生的父母也是强烈反对。

当听到女儿交往的对象,是个穷光蛋,他们非常生气,上门砸了牛根生家的门窗。

既然没钱,诚意要有。

牛根生天天上门,跪在准岳父母面前,一个劲地求他们,同意他们俩的婚事。

努力了一个月,准岳父母依旧不为所动,就在小情侣俩准备忍痛分手时,贵人出现了……

厂长孙有亮得知牛根生情况,马上喊他到办公室,掏出一本存折交给他。

“里面有500块,拿去用吧,你看够不够,用完了你再给我存上就行。”

牛根生工资才18块,这500元差不多是他两年多的工资了。

碍于男人的情面,牛根生当场就拒绝了。

堂堂一个男子汉,怎么能要人家的钱。

结果,走到半路,牛根生又后悔了,自己是真的需要钱。

于是,他又偷偷返回办公室找厂长。

厂长看到牛根生,没有任何惊讶,说,

“等你很久了,放在桌上呢,拿走吧。”

这下,两人才顺利地结婚,牛大哥才抱得美人归。

结了婚的牛大哥,依旧憋不住他那暴脾气,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1983年,牛根生打群架,进派出所待了64天。

这一年,他也当了爹,有了女儿。

与此同时,大黑河牛奶场与伊利合并,孙有亮退休,郑俊怀上位。

(郑俊怀)

在接任厂长一职前,郑俊怀是一家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长。

郑俊怀鬼点子多,曾经请了一位炸油条的师傅,在招待所里搞起了“吃油条喝鲜奶”的活动。

结果,招待所门口天天排起了长队,就为了等那新鲜出炉的油条。

就这样,招待所月赚两万,成功扭亏为盈。

郑俊怀作为功臣,自然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这次让郑俊怀接任厂长,上级用意明显。

就是为了看看,这位活财神能不能再次创造奇迹,带一带濒临破产的厂子。

活财神没有得力的助手,也很难施展拳脚,郑俊怀开始在厂里找人。

他注意到,每次开大会,自己发言完毕,总有一个年轻小伙带头鼓掌、欢呼。

如此醒目又拥护自己的员工,自然就是郑俊怀的第一人选。

这个人就是25岁的牛根生,因为打架进过局子,牛根生被“贬”到洗瓶车间,当一名洗瓶工。

被郑俊怀相中后,牛根生平步青云。

先是被提拔为产品测评组组长,后又承包了加工车间,成为车间主任。

牛根生不负众望,带着大家苦干蛮干,做出了一番成绩,牛根生再次被提拔为销售经理。

升了职,待遇自然也不同了。

牛根生搬进厂里的宿舍,跟老板郑俊怀同住一个单元,上下楼。

成为邻居后,两人经常相互串门,喝着小酒。

他们一起畅谈牛奶厂的未来,一谈就谈到深夜,不醉不归。

两人十分默契,简直相见恨晚。

虽然是上下级,但他们都是平辈称呼对方。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郑俊怀向自治区计委申请100万扶持资金,又贷款300万,建设冷库。

结果,施工单位违规操作,冷库还没成型,就被一把大火烧得面目全非。

冷库没建成,郑俊怀倒是欠下一屁股债,他欲哭无泪。

患难见真情,更何况是郑大哥与牛小弟这对好兄弟。

牛根生与郑俊怀一起,两年内就帮忙还清债务,这让郑俊怀对牛根生更加信任。

郑俊怀三番几次劝小牛,

“不能只埋头干活,得要不断提升自己,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

在郑俊怀的鼓励下,牛根生报了自考进修学习,发奋苦读,弥补学历的短板。

1993年,牛根生没辜负郑大哥的期望,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

这一年,内蒙古伊利公司成立。郑俊怀为公司总经理。

大哥吃肉,自然少不了小弟一碗汤。

于是,郑俊怀再次重用牛根生,提拔他为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雪糕与冰淇淋生产。

郑俊怀天真以为,兄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却没想到,自己亲手养肥了一只“狼”,引狼入室。

1994年,他们准备进军武汉市场。

牛根生操刀,郑俊怀还给他做了个帮手,策划部的孙先红。

当时两人彻夜不眠商量,最后确定基本思路:

政治搭台,经济唱戏;

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

百万雪糕赠武汉。

以防万一,两人再去请教了有名的策划人,结果人家根本不想见他们。

人家嫌弃他们产品小,没有前途,见了也是浪费他的时间。

关键时候,还需要靠牛根生那张嘴,牛根生跟他说:

“我是卖冰棍的,你可能看不中我,但我表姐发展不错,我表哥也非常了不起。”

策划人一听,反倒对他的“表姐”“表哥”心生好奇,于是就接见了他们。

策划人问牛根生,表姐表哥是何方神圣。

牛根生也不藏着掖着,说:“我表姐叫麦当劳,我表哥叫可口可乐。”

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愣是被牛根生一张嘴说成了,对方也就同意了合作。

经过两轮讨论,最后“苦咖啡雪糕”横空出世,当年的销售额突破3亿。

而作为这场“苦咖啡风暴”的主导者,牛根生一下子名声大噪,在公司里名气大增。

公司奖励他一辆车,可牛大哥却把这笔钱换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部下。

牛根生对待员工,既大方又体贴,在员工面前,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

有一次,通勤车司机生病,临时找不到人顶班,牛根生就亲自出马,替他跑这一趟。

有位新来的工人,还不认识牛根生。

他一个劲地指挥牛根生,之后他跟别人吹嘘:

“新来的胖司机,态度不错,让他停哪就停哪。”

大家一听,脸都吓青了,好在“胖司机”事后并没有追究。

有个工人患癌,牛根生一下子捐了1万,还亲自慰问工人。

这番行为确实博得不少好感,可也为牛根生引来了祸乱。

他捐得“爽”了,可有人看他不爽了。

得知牛根生捐了1万,郑俊怀勃然大怒:

“他一个副总捐1万,那我这个老总该捐多少?!”

在公司里,牛根生混得风生水起。

可没想到,自己的羽翼已经不小心割伤了郑大哥的逆鳞。

1996年,公司上市,郑俊怀成为公司董事长,而38岁的牛根生任命为副董事长。

郑大哥表面上笑嘻嘻,为小弟的成就欢呼喝彩,实际上气得咬牙切齿。

暗地里,郑俊怀开始给牛根生使绊,悄悄收回他的权力。

蒙在鼓里的牛根生还不知道。

只是隐约发现,有些部门对他的命令两耳不听,根本使唤不了他们。

而且他要买一些办公用品,居然还需要打报告审批。

牛根生找郑俊怀反映,可郑俊怀装傻充愣,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敷衍几句就打发过去了。

后来,牛根生才恍然大悟,自己这是被针对了,功高盖主了。

既然这样,那也没必要再待下去了,牛根生果断提出辞职。

然而,郑俊怀却驳回了他的申请,让牛根生别多想。

结果,公司对他的束缚越来越大,牛根生虽然是副董,但几乎已经名存实亡。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再次提出辞职,并公开指责郑俊怀。

郑俊怀立马反驳:“这不是事实,辞职是你自愿的,我又没逼你。”

这时,一旁的两个副董也附和着,咬定牛根生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眼下局势对牛根生不利,于是牛根生顺势说:

“既然老总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没这意思,那是我年轻气盛,考虑问题欠佳,我就把辞职报告收回来吧。”

结果,当牛根生准备拿回辞呈,郑俊怀反倒不给了,哭红着眼,让牛根生先出去。

牛根生出去之后,郑俊怀演技大爆发,先是声泪俱下。

他控诉牛根生处处干涉自己,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放出狠话,“这个公司,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你们自己选择!”

后来,董事会投票,多数赞同牛根生离职,免去副总裁位置。

郑俊怀不想落个“逼走好员工”的名声,于是就由公司安排牛根生,去北京进修两年。

说是“进修”,其实就是变相将牛根生踢出局。

就这样,1999年,牛根生离开公司,前往北京学习。

除掉了这根刺,郑俊怀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郑俊怀这是放虎归山。

刚到北京那会,牛根生整天骑着破单车,在学校乱逛,无所事事。

直到后来,公司又有一批干部到北京,正好是牛根生曾经的部下。

他们撺掇牛根生自立门户,并表明忠心,愿意追随老大。

在他们的鼓励下,十几个人凑足100万,在一处偏僻的办公楼成立了蒙牛乳业。

听到昔日老大另起炉灶,大家纷纷投靠牛根生。

于是牛根生不费吹灰之力,就集结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杀回呼市,与老东家同台竞技。

可此时,蒙牛还不是“猛牛”,根本撼动不了上亿资产的伊利。

郑俊怀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他相信,几个叛徒成不了大气候,最后还是会乖乖回来求他。

在战场上,轻敌是最致命的,郑俊怀便吃了这个亏。

初创期,别人是摸石头过河,蒙牛是骑着伊利过河。

2000年,牛根生大张旗鼓,打出口号,“蒙牛要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不得不说,牛根生这步棋下得太妙了,既表示了伊利的老大地位,也狠狠蹭了一波流量。

这下,大家都知道,有个不怕死的品牌,公然挑衅伊老大。

然而,这只是牛根生的第一步棋,更大的棋还在后头。

有一天,媒体报道,某家公司的广告牌被恶意毁坏,公司亏损严重。

而这家公司,就是牛根生的。

这出闹剧的策划者,不是老东家,也不是其他竞争对手,是牛根生自己自导自演。

可围观群众不需要真相,只相信自己的揣测。

大家根据之前,牛根生的公开叫板,一下子断定这肯定是郑俊怀所做的。

一个堂堂的行业大佬,居然做出这种有损形象的事。

于是纷纷为牛根生伸张正义,抨击郑俊怀。

借助媒体的舆论引导,牛根生白白薅了一次热度。

就这样,牛根生几乎不花一分钱,就打响了蒙牛的知名度。

害怕郑大哥打压,牛根生卑微求生,制定了“三个凡是”:

凡是有伊利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

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

凡是和伊利的收购标准不一的事,蒙牛不沾。

看似是无心与老东家争天下,实际上牛根生只是在虚张声势,挂羊头卖狗肉。

毕竟当初,郑大哥挤兑自己出局,可真是一点情分都不讲。

他不可能甘愿当老二,他只是想借此得到喘息的机会,养精蓄锐,争取一招打垮老东家。

在郑俊怀放松警惕时,牛根生疯狂到处找钱、找靠山。

2003年,通过转让股权,牛根生获得3523万美元的投资。

有了钱,说话也有了底气,牛根生再也不怕郑俊怀,公开与他分庭抗衡。

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上天,牛根生趁机拿下赞助,蹭了一波热度。

之后,他又不停烧钱,在各大热门电视节目投放广告,一举成为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

2004年,蒙牛上市,46岁的牛根生以1.35亿身家,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正当牛根生绞尽脑汁,想要搞垮郑大哥。

郑俊怀却自己跌进了天罗地网,摔了个大跟头。

2005年,董事会举报郑俊怀,侵吞公款,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坐实郑俊怀的罪行。

1月5日,郑俊怀被逮捕,被判6年。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郑俊怀被捕入狱后,伊利名声大跌。

而牛根生白白捡了大便宜,借势抢占老东家的地盘。

2005年,超级女声播出,牛根生快速拿下冠名商,公司营收从8亿飙升到30亿。

从2007年开始,蒙牛连续三年全面赶超伊利,“中国乳业第一”的皇冠易主,落到蒙牛头上。

然而,商场上的风,说不定又刮向哪里,昨日唱戏,今日下雨,这是常有的事。

2008年,牛根生屁股还没有捂热,就被赶下老大的宝座。

蒙牛等多个企业的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消费者纷纷退货,牛根生一夜之间损失20亿。

50岁的牛根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狠狠地挨了一刀。

就在牛根生焦头烂额时,郑俊怀提前出狱,强势回归。

他敲锣打鼓,开始第二次创业,东山再起。

而此时,投资商纷纷落井下石,逼迫牛根生退位,打起并购蒙牛的主意。

牛根生也顾不上脸面,只好向好友求救,借钱填补漏洞。

然而,牛根生依旧无法挽回局面,宁高宁收购蒙牛20%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牛根生心灰意冷,努力了12年,最后却只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2011年,53岁的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退休,将舞台让给了宁高宁。

然而,老牛这一走,老东家甩甩头,绝地反杀,杀回市场,夺回“中国乳业第一”。

当初,郑俊怀下台后,潘刚接位,潘刚比郑俊怀大方,敢花钱敢投资。

(潘刚)

先是拿下上海世博会合作商,接着在几档综艺里,频繁刷存在感。

2017年,伊利收入一翻再翻,直奔80亿。

相比之下,蒙牛却在这场激烈的打水仗里,没了水花,市值一跌再跌。

蒙牛成了“懵牛”,被伊利掐灭了火焰,再也无法牛气冲天。

而郑俊怀刚“出宫”不久,又被潘刚告上法庭,二次邀请“入宫”。

这下,牛郑斗到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潘刚成了最后的赢家。

去年11月30日深夜,牛根生宣布完全退休,专注慈善事业。

如今的他,已经64岁,没有昔日猛牛的冲劲,只有老牛的魄力。

眼下,对他来说,身家上亿,不愁衣食,及时脱身,体面离开,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朱小畅&罗小洁

影像测量仪器公司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价格

影像测量仪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