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以“工业强市”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全链条发展水平,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工业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第十二章 强化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第一节 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本着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的总体思路,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由单一发电向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智能化应用、储能示范于一体的基地化目标迈进,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争取突破1000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装备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
在传统风、光新能源项目建设体量上实现新突破。结合编制国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细化明确域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范围,重点分布于能源与用地等综合条件较好的镇。在产业发展上,推动远景能源、大金重工、华洲风电等风能发电项目加快建设,到2025年,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以上。推动嘉新洁能、晶科电力、中广核太阳能等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建设,到2025年,全市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在探索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上实现新突破。顺应国家低碳发展的政策取向,推动传统煤电企业改造升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废弃矿坑、沉陷土地和荒山荒坡等潜在资源,与三峡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深入合作,建设海州矿抽水蓄能电站、密闭矿井压缩储能等新能源创新示范项目。创建国家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三气共采”示范区,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推动建立新能源集中运维新模式。
在新能源装备配套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相关基础部件本地化应用,聚焦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储能装备以及智能微网等领域,依托大金重工、远景能源、嘉寓新新等企业,强化新能源配套装备研发生产,并推动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配网自动化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建设辽宁(阜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
第二节 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在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立足本地优质农畜产品资源,以安全化、品质化、功能化和品牌化的全产业链运营为方向,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食品加工发展。突出发展高油酸花生和辽育白牛、阜新肉羊深加工,向产品结构多元化、品牌档次高端化转变,补齐补强肉制品、乳制品产业链。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打造面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京津冀地区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在绿色种植业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广粮食作物生产高质高效、示范设施早培绿色标准化、玉米秸秆还田等多项技术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前提下,逐步扩大油料、薯类等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立足玉米、花生、杂粮等优质农产品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优质适用新品种,配套高质高效新技术,积极控肥减药,组织开展绿色生产。大力发展以优势油料、特色杂粮和优质果蔬为原料的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健康饮品,带动食品配料及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促进食品、酿酒和油料等产业扩张升级。
在绿色畜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推进绿色畜产品一体化,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驴等草食畜牧业,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提升畜禽种源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以正大、新望六和、牧原等大型企业为重点,打造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以双汇、华美等企业为重点,促进禽类产业升级。利用双汇、伊利等现有企业加工基础,打造本地绿色肉制品、乳制品地理标识。以彰武天丰牧业为依托,开展样本品种选择,打造现代肉羊良种供应基地。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建设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立足硅砂资源和液压、铸造优势,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能力建设,实施高附加值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智能工厂建设、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改造等,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转型。同时,对接进博会、辽洽会,借力沈阳、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拉动装备配套向“专精特新”升级、向成套装备延伸。加强装备制造配套能力建设,打造彰武精密铸造、新兴铸管铸造和液压装备制造3个装备制造园区。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
打造整机装备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有基础和潜力的装备制造企业,依托辽宁徐工、力劲机械等企业,推动零部件企业向整机企业升级,建设除冰雪装备、农业装备、压铸机械等链条。提升环卫车辆、垃圾处理设备以及压铸机、注塑机等机械装备开发制造能力,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等农业装备制造,培育发展无人机、无人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建设辽宁徐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同时,引进和培育煤矿大型高端综采成套装备,完善矿山装备产业链条,提升基础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打造绿色铸造产业集群。推进硅砂资源整体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依托昆仑隆源、天一科技、宏顺机械等企业,实施先进铸造工艺和自动化设备应用、智能铸造车间和工厂建设等改造升级工程,重点发展陶粒砂、石油压裂砂、覆膜砂、3D打印砂、新型口谷粉环保砂、精密铸铝件、机械用铸铁件等产品。推进查马屯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铁矿石——铸造生铁——铸铁件及铸铁管件——零部件及系统——成套装备的产业链条,依托新兴铸管、联通管业、西蒙铸锻、永红机械等企业发展管件、珐琅炊具、玛钢件、铸造机械等装备制造配套产品。加快构建彰武硅砂工业新业态,打造“中国砂都”。
打造液压零部件产业集群。发挥德尔牵动和引领作用,依托天源钢球、北辰液压等企业,提升传统产品可靠性,推进“卡脖子”技术破解和产品研发攻关,促进通用零部件向关键零部件、核心零部件转换。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智能制造互联网平台,支持液压件向液压传动、智能控制、电液比例控制等系统集成发展,引导铸造件向精密化、轻量化方向发展。支持力劲机械打造北方压铸机零部件生产基地,并加快向压铸机整机生产企业转型。
第四节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围绕氟化工、煤化工,推动基础化工向精细化、终端化迈进。到2025年,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
推进氟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发挥阜新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和雄厚的氟化工产业基础优势,依托金凯生科、凯莱英等企业,引导氟化工进军高端领域、开发终端产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含氟医药、含氟农药、氟化盐、含氟聚合物等含氟精细化学品。2025年前,建成百亿级医药化工园区。
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鼓励支持煤化工企业向精细化工领域延伸,以大唐阜新年产40亿标方煤制天然气等重大项目为主体,重点发展煤制甲醇、煤制氢等清洁燃料,以甲醇、乙二醇、煤焦油深加工为主的煤基石化产品,建设百亿级煤化工园区。
第十三章 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改造升级“老字号”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采矿、化工、铸造、农产品加工、矿山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多元发展局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煤铁金等采矿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传统矿山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施平安煤矿、弘霖煤矿等矿山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应用先进开采工艺、设备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感知、信息融合、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矿山企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矿山、智慧矿山、数字矿山;化工、铸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推动5G等新技术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矿山机械行业,应用智能无人系统、智能传感设备,打造智能矿山设备生产基地;电子信息行业,以数字技术推动电容器、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等传统电子产品优化升级,培育一批现代电子制造企业;生物医药行业,鼓励天士力、蒙药厂等药企入驻云平台,发展智能制造,到2025年,全市上云企业达到1000家。
持续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做大做强辽宁广厦和辽宁汉石,建设高品质的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结合新基建,以应用场景和现有数据资源为依托,探索通过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第二节 深度开发“原字号”
依托矿产、农产品资源,着眼于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品多元化、精深化、高端化。推动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发展煤化工及下游产业。依托铁矿资源,引进发展特殊钢产业。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纵向拓展硅砂、玄武岩、萤石、膨润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资源加工链条,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做细做长铜、锰、钛、金等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终端市场延伸,毛纺、棉纺、化纤纺向家用纺织及工业纺织领域延伸。利用畜牧养殖资源,发展特色皮革产业。加强现代蒙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药光互补等中药材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设蒙医药产业园区。强化域外合作,发挥阜新蒙医药领军地位,打造蒙医药研发生产中心。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字号”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一批新增长点,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积极培育制氢、加氢、储氢及应用全产业链条,支持德尔打造氢能产业园。引导汽车赛道、无人机、氢能等新兴产业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融合发展。推进阜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百年国际赛道城、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军民融合新领域、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军转民”“民参军”,促进军民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军民两用产业。发展中低速靶机、警用无人机等军工产品。围绕我市装备配套、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军工配套企业深度参与军工领域,大力培育发展武器装备配套、军用食品制造企业。支持天琪电子、北辰液压等驻阜军工企业科研成果向民用转化。
第四节 推进数字阜新建设
发展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流通等核心产业,培育一批“数据工厂”和服务外包企业,扩展大数据产业链。
积极培育数字产业。围绕做专、做深、做细产业链,运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制造等拓展和提升产业链体系水平和能级。促进三次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深度融合。农业方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提高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三一智农运中心及“钱管购”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下乡进村,打造智慧农业。工业方面,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鼓励企业网络化改造、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向柔性制造模式转变,推进氟化工、皮革产业开发区“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试点建设,推动智能无人系统在矿山、新能源等特色场景的应用。服务业方面,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产业园区、阜新市大型数据中心和城市边缘计算中心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人、货、场等商业要素,孵化零售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景区。加快物联网发展,积极部署智能化传感器,提升公共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万物互联”发展。
打造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完善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完善人口库、法人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重点领域融合应用,促进社会数据汇聚、共享,加快数据资源政用、商用、民用发展,完善阜新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阜新市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建设,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共用,稳步开放公用数据资源,发展数据服务和资源交易,促进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府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促进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支持细河区智慧城市引领区发展,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与产业转型、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政务云安全管理系统,保护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积极推广“分布式”信息存储,做好行政职能监管。
第十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辽西蒙东交通枢纽优势,支持白玉都、新邱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煤炭、农产品、硅砂等大宗商品物流。围绕玛瑙、特色农产品、皮草、休闲食品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市场,量身定制“互联网+商贸物流”个性化方案,加快拓展面向全省、服务全国专业化电商物流服务网络。依托小东北食品、意通物流等大型冷链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和快递企业,推动“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主要产销地区的全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动海州区金融集聚区建设,拓宽汇鑫公司经营范围,建立产业引导基金,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水平。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到2025年,打造5家上市公司,引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家、保险公司5家、证券公司1家,设立或引进地方类金融公司3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700亿元以上,贷款余额达到1150亿元以上。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以阜蒙县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彰武县列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为引领和示范,支持县区利用产业园区、商业楼宇建设并运营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的电商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培育壮大本土电商平台,支持细河区直播电商网红孵化基地发展,加强与京东、阿里、苏宁、腾讯等一批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战略合作,鼓励引导传统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全力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到2025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到600亿元。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和多样化升级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融合发展全域文体康养旅游。以京沈客专全线通车为契机,加快融入全国旅游大通道,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海棠山、乌兰木图山等景区升级,重点建设彰武草原、佛寺温泉、百年国际赛道城“三大景区”,世界工业遗产、查海遗址考古公园、黄家沟全域示范等“十大文旅板块”,发展特色沙地旅游,谋划开发沿线游、区域主题游和城市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北方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5年,域内A级景区达到30个以上,其中4A级景区达到10个以上。对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黄家沟冰雪大世界为引领,打造一批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和冬捕等美丽乡村体验游,特色民宿重点项目达到50个。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建设一批旅游后备箱基地。以佛寺温泉康养度假区为引领,充分整合温泉资源、蒙医药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以温泉疗养为龙头的国家健康养生胜地。推动新玛特、万达广场等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加快辽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义乌小商品城等商贸集散地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商圈。(见表5)
第三节 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
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顺应消费和产业升级趋势,以中央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促进文化创意、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特色街路、街区建设,培育发展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水平服务集聚区。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促进制造业与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重推进智能无人系统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广,以应用场景供给培育一批服务业新业态。到2025年,实施20个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培育10家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的服务链,加快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村电商平台及仓储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网络。推动农业与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定制农业、共享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繁荣农村服务业。
第四节 依托高铁经济助推服务业开放发展
发挥阜新特色服务优势,推进温泉旅游、汽车赛事、玛瑙设计研发等文旅、体育产业消费性服务贸易。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出口,大力发展“制造+服务”“文化+旅游”“中蒙医药+健康旅游”等创新业态,打造沙中药、沙疗沙浴、沙制日用品等沙健康产业,推动服务贸易新领域、新业态发展。依托高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吸引外市企业落户阜新,形成产业发展链条。积极培育和引进境内外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供应链等领域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落户阜新,积极推动会计、法律咨询、广告代理、检测认证、品牌价值评估等专业服务的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依托高铁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日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境内外服务贸易重点展会,加快发展与美欧、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推动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为引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旱作农业、绿色畜牧业、精品高效农业,推进花生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阜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第十五章 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农业产学研支撑,依托省农科院组建阜新市农业科学院,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花生、杂粮杂豆、设施农业、肉牛、肉羊、肉驴等10余个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平台,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加快高油酸花生、优质杂粮的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种子资源库(圃)和一批品种测试站。规范种畜禽场建设,提升畜禽种源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力争建成国家级辽育白牛制种基地、阜新肉羊制种基地。构建农业大数据,重点推进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设施农业智能化、新业态多元化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技术装备支撑,完善农业水利设施,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以推进百万亩农田节水提质增效工程为抓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做好农业“两区”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打造一批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村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实施涝区治理和泵站改造,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基本解决未治理易涝耕地排涝问题。(见表6)
第三节 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
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花生与杂粮的种植面积,适度增大薯类种植面积。推进猪、牛、羊、驴、禽规模化养殖。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发展粮油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产业化开发,确保粮食安全;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绿色畜牧等种养业,确保农牧产品供应保障;生态环境较好岗丘山地,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农业;城市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等都市生态农业。统筹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森林食品、木本粮油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建设原生态食品基地、北药原料供应基地。依托大清沟、巨龙湖等湖库资源,培育特色渔业。(见表7)
第四节 建立现代农产品原料基地
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亿斤/年左右。推进优质杂粮种植基地、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规模化建设,提高单产水平。依托正大、双汇、六合等全产业链项目,建成8—10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牲畜交易市场,实现生猪、牛、羊、肉鸡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头、100万头、1000万只、2亿只。果树总面积达到50万亩,水果年产量达到3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年产量70万吨左右。认证30个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打造“阜新绿色农产品”特色品牌,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绿色有机基地认证总面积、“二品一标”认证总量、农产品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管理中心、5个区县级追溯管理服务站项目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支持阜、彰两县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第五节 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和品牌建设升级工程
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阜彰两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示范,以乡镇农产品生产集聚区为辐射的“一核两园多基地”发展格局。支持阜、彰两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平台,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实施农业品牌升级工程,加快构建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核心的阜新农业品牌发展体系,做强阜新花生、化石戈小米、太平镇红干辣椒、彰武黑豆、明水地瓜、辽育白牛、辽西驴、阜新皇家牧场草原羊、沙泉鱼等15个以上优质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设立花生产业联盟、杂粮产业联盟、草食畜牧产业联盟,完善区域公共品牌管理体系。支持小东北、德美客等企业发展壮大,打造50个科技含量高、品牌定位准、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品牌和30个辽宁省乃至中国著名商标。
第十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合作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财政支持项目,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良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万户。
第二节 构建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
立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推进农业科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大数据中心和地方农产品标准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追溯中心以及电商网红中心建设。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补齐涉农金融服务短板。“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30万亩。
第十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高标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和绿化美化工程,整合农村闲置宅院进行复垦,发展庭院经济。推广生物制肥、秸秆膨化饲料技术,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加强农村垃圾粪污分类处理,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5000座。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村100个,申报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进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允许“空心村”合村并镇。推进中心村持续提升宜居水平,完善水、电、路、物流、邮政快递点、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提高农村火灾防治能力,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地下水保护,实施村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工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相结合,全面推动种植网、灌溉水网及配套电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抗灾、抗旱能力。
第三节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特色传统村落“依法保护、应保尽保”,打造“中华第一村”、蒙医药发祥地、“三丰故里”等若干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特色的镇、村。推动5G移动互联网、光纤宽带向农村延伸,不断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着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重发掘、培养、使用乡土人才,加强高素质农民、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训3000人次以上。
第十八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规范农村承包地管理,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途径。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十四五”期间,新增土地经营权流转30万亩。
第二节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定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和市级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优化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和农业水价等领域改革。
第十九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和扶贫力量总体稳定,建立常态化帮扶和投入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贫困户稳定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向农民农村倾斜,巩固扩大产业扶贫成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兜底政策落到实处。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壮大发展动力。
第二节 培植乡村特色产业
深入挖掘县域镇村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加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鼓励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优化特色农业和乡村手工业产业链;培育休闲农业专业镇、休闲农业园、休闲旅游合作社等,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拓全域旅游新视野;发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第六篇 促开放强投资扩消费,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提升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以消费提质升级、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开放合作为抓手,积极融入全国大循环,在畅通“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二十章 深耕“一廊二区一圈一带”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节 主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加强东北亚经贸合作,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拓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市场和客户,建设营销服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平台,构建国际化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引导有实力企业在“17+1”国家依托重点城市和港口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外贸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积极搭建展会平台,组织参加俄罗斯汽配展、欧洲精细化工展等国际展会,推进与蒙古、俄罗斯等开展能源、贸易、旅游、环保等领域务实合作。到2025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超过40%。
第二节 建设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
抢抓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和国家支持的重大机遇,借助京沈客专全线贯通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等平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原材料、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通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有力有序承接京津冀、国内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日本、韩国等国际产业转移,建设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打造辽宁省开放合作的新增长极和京津冀产业外溢的“桥头堡”。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通道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与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对接合作,鼓励要素承接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培育辽西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京津冀休闲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加强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筑牢辽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第三节 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借助沈阳市核心带动作用,以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打造先进完善的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通勤圈、统一市场圈和品质生活圈。发挥阜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深度嵌入沈阳产业链,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产业配套基地。深化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其它城市发展对接协作,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推动食品供应、能源供应、产业配套、文旅康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原料库”“后花园”“大厨房”。发挥闲置厂房、劳动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等优势,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加工车间和职业教育基地。
第四节 向南积极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
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各港口合作,以拓展国内市场、港口物流和产业对接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与国内外重点城市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强化政企联动、产销联动。支持企业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布局,“十四五”期间打造境外营销服务网络(海外仓)1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外贸综合服务企业1户。有序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监管场所建设,推动外贸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
第二十一章 搭建多层面合作平台
第一节 搭建市校合作平台
巩固和推进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持续扩大在智力引进、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新成果。强化智力引进合作,促进校企在项目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合作,力争全市10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均与1所以上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化能力培养合作,依托市校培训合作、产业联盟等各类平台强化教育培养锻炼,强化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转型急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强化成果转化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双向、多向、中介式等模式,与高校共建产学研联盟,推进新能源生产和储存一体化、生态及农业声波技术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第二节 搭建市矿合作平台
强化与阜矿集团全面合作,推进资源资产明确权属,深度合作,加快开发利用域内外煤炭等资源。争取省对煤炭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支持,扩大现有产能。推进生态环保、新旧动能接续等相关项目的深度合作,围绕海州露天矿坑等工业遗产资源,延伸工业文化遗产的衍生产品,共同打造矿山治理典范。推进技术人才领域深度合作,鼓励阜矿集团下属技校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相关学院对接合作,为阜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节 搭建市际合作平台
立足交通枢纽地位,加强与锦州、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周边城市交流合作,推进“九市一盟”共建互动,联合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农产品、矿产等资源流通加工利用。充分发挥对口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江苏盐城、新疆石河子等地互动交融,复制推广成熟改革试点经验。发掘和利用各方资源和产业等优势,推进建设“飞地经济”园区,探索跨地区利益分享机制,有序推动产业互补;促进优质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深度协作,促进产品互销;继续坚持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第二十二章 全力强化有效投资
第一节 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优化投资结构,从以补短板为主向补短板、增动能、扩潜力并举转变,提高投资方式的适用性,围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民生福祉等领域,加快推进前期包装储备的300余个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投资1500亿元以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两新一重”项目建设,以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聚焦新一代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城市公共卫生、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谋划推进清华紫光阜新市智慧城市建设、阜新市数据中心产业园、细河柳河流域综合治理、草原恢复、环城高速公路和中心医院、传染病医院改扩建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创新使用政府投资工具,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省本级基本建设投资等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二节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加强银企对接,综合运用专项债、资产证券化、PPP、基础设施REITs、股权转让、公开上市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扩大融资渠道。加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强化土地规划的管控引导,利用整合、置换、储备等手段,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释放错配的产业用地资源,通过税费制度的调节,鼓励优质项目投资主体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第三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坚持“先评估、后决策”的原则,规范投资项目咨询评估,科学决策政府投资项目。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依法严格履行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加快推进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用地、环评、选址、施工许可等工作。优选项目,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先采取改扩建方式,鼓励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优化投资考核体系,强化效益效率、结构构成、要素支撑、储备水平、发展成效等维度考核。
第四节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大”的理念,推动招商由拼资源、拼成本、拼政策向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转变,借助“产业地图”和“招商地图”,大力推行敲门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精细化招商。结合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系列支持,争取重大牵动性项目落地。紧扣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短板弱项,明确招商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四个优势产业和一批特色产业,招引嘉寓氢能产业基地、新兴铸管铸造产业园、辽宁(阜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延链、补链、强链型项目,构建本土产业生态系统。创新招商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保障+激励”的薪酬制度体系,全面激发招商人员主动性、积极性,打造专业化、高水平招商队伍。
来源:阜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