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建造工艺“青砖灰瓦、地仗油饰”与现代建筑产品“中式纹样断桥铝门窗”有机结合;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加宽人行步道;为一老一小群体拓展新的活动空间……9月29日,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正式完工,有着700年历史、老舍笔下的“北京最美大街”重现芳华。
拓宽人行步道,营造慢行友好街道
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获悉,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今日正式完工。
阜内大街有着700余年历史,是北京老城“一轴一线”中朝阜大街“一线”的西起点,也是北京老城西部进出城门的交通要道。
2015年,阜内大街一期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启动,阜成门桥至赵登禹路口段680米沿线已于2019年竣工,实现了业态、立面等要素焕新。2019年底,西起阜内大街赵登禹路口、东至西四东大街西黄城根北街路口,全长1040米的阜内大街二期改造启动。
9月29日,一位居民观看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工程介绍图。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完成改造后的阜内大街,机动车道宽度变窄了,人行步道变宽了。分管路面提升的项目负责人苗长君介绍,为了让非机动车道贯通阜内二期,机动车道宽度由以前的3.75米左右调至3.5米,最窄处约3.25米,保证人行便道最窄处宽度大于2米。之前道路两侧局部人行道宽度不足,影响行人通行。西四东大街段增加非机动车道,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相应增加918平方米人行步道空间面积。
9月29日,阜成门内大街,机动车道宽度变窄了,而人行步道变宽了。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同时,阜内大街道路两侧多余杆体也进行拆除,以电车杆为“母杆”实施“多杆合一”,将道路沿线的电车杆、路灯、信号灯、交通标志牌、交通监控杆、治安监控杆及景点指示牌等有机合并,阜内大街原有各类杆体132根,整合后剩余72根。
“改造后阜内大街的人行道变得更宽了,电线杆变少了,走上去更安全,心情也变好了。”新街口街道西四北头条居民高飞说。
结合老街历史,重塑往昔意象
北京西单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专班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介绍,改造项目从建筑立面改造、公共空间提升、市政道路优化、多杆合一四个方面着手,设计改善老城环境与基础设施品质,实现街区的整体品质提升。
建筑立面提升共包含135个门牌号,立面总长度约1160米,整体提升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立面提升以“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做减法”理念为指导,对每个房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升改造。
9月29日,修缮一新的阜成门内大街建筑立面。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立面提升中对37处共计643.3平方米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并根据总体规划、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建筑风貌、现存质量等因素,将建筑立面分为四种不同的提升类型。其中局部提升涉及最多,共包含了106个门牌号。
大街上的建筑门头、外立面以及护栏、井盖上梅花、祥云等纹样随处可见,“早年间,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由阜成门进城,‘煤’与‘梅’谐音。我们参照老照片,运用梅花、祥云等纹样,让阜成门特有的意象与老街进一步融合,在还原中实现创新。”刘维岩表示。
提升公共空间环境,打开林下空间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公司原总经理李茹介绍,在对沿街绿色慢行空间进行梳理提升外,该项目打造了若干服务街区的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其中,重点打造了历代帝王庙前广场节点及西四路口地质科普广场。
9月29日,阜成门内大街,地质科普广场原来130平方米不可进入的林下空间被打开,升级为由塑胶、海绵等材料铺成黄蓝交织、地形起伏、趣味倍增的儿童活动场地。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地质科普广场,原来130平方米不可进入的林下空间,升级为由塑胶、海绵等材料铺成黄蓝交织、地形起伏的儿童活动场地。地质公园石桌上设置了西四牌楼铜制立体沙盘模型,作为了解西四和阜内大街的窗口。沙盘上,四座袖珍“牌楼”矗立,纵横的街道在牌楼间交会,四下的民房、商铺井然有序。据了解,二期工程完工后,公园和沙盘将作为重要文化展示节点,与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文保单位形成联动,塑造区域文化地标与景观核心,吸引公众在慢行的过程中探寻历史。改造后绿化面积达到2873平方米,相比原来增加824.5平方米。
9月29日,阜成门内大街,一位小朋友在地质科普广场儿童活动场地玩耍。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保留原有大树、古树的基础上,公园内增加了乔灌草的种植层次,新栽乔木37株;保留现状卫矛绿篱基础上,提升地被花卉约2630平方米,丰富城市林下种植空间。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