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雅趣
梁实秋著作等身
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先生迁居重庆北碚,其间在完成政务和编务本职之余,写下了数十篇在世界上都产生很大影响的总冠名“雅舍”的文章,从而也奠定了他成为中国散文大家的地位。探寻这些散文的生活本源,不仅有助认识豁达幽默的梁先生,更对我们做人做事,以及笑对人生都无不大有启迪和裨益。
雅舍由来
梁实秋先生租住下的这幢房子,位于当时北碚城区南面的边缘,“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旁边……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还有“而相鼠有牙,(对门户)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如此简陋之房,主人却偏偏要借合租者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将该房命名为“雅舍”,其俏皮风趣可见一斑。且以后每日握笔,胸中不断涌出“雅舍”的字眼,以致移居台湾,也难割“雅舍”情缘,集结的散文作品,再版多达三百余次,而总的冠名均不离“雅舍”二字,诸如《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
梁实秋旧居—雅舍庭外
吃与作文
梁先生不仅好客,且对烹饪颇有一番“研究”。在那“前方吃紧”,后方文人们不可能“紧吃”的抗战艰苦岁月,难怪雅舍一月一次的聚餐会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文人朋友。席间的“金华火腿”、“厚德福”河南风味大餐,其实都只能是说说而已,权当漂泊他乡之人借以抒发思乡之情。好在梁先生在重庆的朋友家“学”得一手做“萝卜排骨汤”的好手艺,才得以让迁移后方吃平价米都吃出盲肠炎的文人们也饱饱口福。“席上果然有一大钵萝卜排骨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哒嘴。”怎样才能做出这价廉物美的的菜呢?梁先生的秘诀是: “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梁先生从中悟出了作文做人的道理:“言中有物,掷地作金石声”。
梁实秋旧居—门前梨花开
梁实秋旧居—雅舍庭内
交友学问
雅舍常常高朋满座,但绝非高谈阔论,而恰恰爱摆人之常情的“龙门阵”。有人问,朋友居五伦之末,重要否?梁先生答,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问有无永恒友谊?梁先生说,有,要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梁先生还说,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中国文人交往的最重要的一项准则。梁先生细解之,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并谆谆告诫朋友,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没有比梁先生将朋友和友谊的重要性阐述得如此妙趣的了。
梁实秋在读报
学说相声
为募捐抗战,老舍联手梁实秋表演对口相声。梁实秋对相声一窍不通,但在熟悉民间曲艺的老舍的鼓励下,二人在雅舍进行了反复排练。老舍传授道:“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说到紧要处,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梁实秋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老舍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 在老相声中常有用折扇敲打对方头部的动作,排练时,梁先生强烈要求,只需略为比画一下而无须真打。可老舍认为相声已到了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
正式上演那天,二人上台,好一个“泥雕木塑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的亮相,逗得观众前仰后合,笑不可抑。看来梁先生说自己“皮儿不薄”还真是一句客套话而已。折扇敲头时,老舍要演得真和像,就抡起大折扇狠狠敲去,梁先生见势不妙,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他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梁先生双手接住眼镜,做呆若木鸡状,喝彩声历久不绝。更是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