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墙门之一明清墙门的泥墙和蠡壳窗

频道:信用卡知识 日期: 浏览:0

说起明清墙门,我首先想到杭州孩儿巷98号。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大门

孩儿巷在南宋时,是一个卖泥孩儿的地方,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说,这里售卖的泥孩儿“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很吸引人。

官方对这个老墙门的定位是:”清代民居,木结构,三开间两进,双层回廊式建筑“。我觉得这个定位稍稍简单了些。

98号墙门原是一座三进三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宅子。1999年扩建孩儿巷时,拆除了一进的轿厅(轿厅是主宾停轿、下轿和轿夫休憩的地方),保留了三开间二进的房屋及后院。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一进天井

据原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工作者陈珲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考证,墙门里西面那堵泥墙为宋墙。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西面曾经的泥墙

他们判定的理由是:一、泥墙里有木骨(用树的枝干扎成排栅,中间用草茎充填。),还有刻花黄青釉瓷片,瓷片经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陶瓷专家朱先生鉴别后,认定是宋瓷碎片;二、墙体下宽上窄的尺寸以及收分的幅度还有墙体中间排砖的方法,都符合宋代建筑法《营造法式》的规定。

阮教授的结论是:这是一座在宋代房屋基础上建造,经过了明代和清代大规模翻修的古建筑。我觉得阮教授这个结论概括到位,比较尊重和符合历史事实。

以石块作地基,然后架上一个2-3米左右长、0.5米左右高、0.6米左右宽的大模版,把搅拌好的泥土倒进去,用大木锤夯实,按下宽上窄的要求,一层一层往上垒,是明清时期杭州墙门围墙和封火墙的建筑特征之一。

明清时期垒墙的石块地基

一位建筑专家告诉我,杭州现在还有一批老墙门的墙,是明清时期的泥墙,主要分布在各历史文化街区中,为了尊重历史,保留地域特征,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有关部门经过修缮整固后,基本保持了泥墙原貌,如大井巷60号东侧那堵封火墙,就是十九世纪留下来的泥墙,历史街区还专门为它开了个小窗,便于大家观摩考证。

说孩儿巷98号,还不得不说一说蠡壳窗,因为它是明清建筑的又一个显著特征。目前这种物件,在杭州市区绝对是祥麟瑞凤,稀罕难寻了。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蠡壳窗图一

蠡壳窗也称蚌壳窗。窗上所用之蠡壳,是一种用手工把大贝壳打磨变薄、使其透光的装饰材料,明清时期的有钱人家,都喜欢把它固定在内室门窗上,既显富贵又实用美观。清诗人黄景仁《夜起》诗“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深夜烛奴相对语,不知流泪是谁多”就是佐证。

我在周庄和干窑见到过蠡壳窗 ,没想到98号墙门里也有这种稀罕之物。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蠡壳窗图二

进门站在天井里抬头望,二楼的木格窗上贴着一层白乎乎的东西,开始还以为是纸,但马上联想到了蠡壳窗。遗憾的是,为保护古宅,大厅右侧楼梯口已竖牌禁止登梯,和管理人员套了不少近乎,他才网开一面,破例领我上了楼。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蠡壳窗图三

一进二楼有三间房,中间那房正对楼下大门中轴线。每间房有6扇朝南的窗,窗上都贴着蠡壳。阳光透过薄薄的蠡壳照射进来,给人柔和温馨的感觉。

蠡壳每片宽约6公分、长约8公分,呈灰白色。我打开窗,探出头,发现固定蠡片的是竹片,竹片上有钉子,是竹钉还是铁钉因污浊之故已无法分辨。用手轻轻摸了摸蠡片,还真有蚌壳硬硬、光光、滑滑的质地感。

杭州孩儿巷98号墙门蠡壳窗图四

我问管理员,这蠡壳是真的吗?是古人留下来的吗?他回答说,蠡壳肯定是真的。又说,这墙门住过29户人家,老窗上的蠡壳绝大多数都没了,但听说保存了几十片下来,有专家看见后确认这是明清时期的蠡壳,所以后来翻修时,建筑单位不知从哪里拆来了差不多样子的蠡壳,按原样装了上去。这个说法,我在电话里,得到了房子原主人钱希尧先生儿子的证实。

杭州孩儿巷98墙门厅堂上方的梁柱雕刻

定制隔音降噪门窗厂家

别墅门窗品牌

欧大师隔热隔音门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