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财技五花八门天量热钱流入渠道揭秘
贸易财技五花八门天量热钱流入渠道揭秘 更新时间:2010-11-27 8:31:22 热钱“过关记”追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热钱便是如此。种种迹象表明,囤积在香港的来自美欧日的热钱规模与日俱增,伺机而动。那么,热钱到底是通过什么渠道流入的呢?
据深圳有关金融机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银行兑换和汇钱两个环节上,热钱在香港都有机可乘。但香港的银行基本都严格执行特区政府的规定,即每一个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兑换2万元人民币、汇8万元人民币到内地,因此大笔金额就需要采用在各家银行开户、蚂蚁搬家的方式,让热钱一点点地通过银行流入内地。
《华夏时报》11月22日以《热钱“过关记”》为题率先对热钱通过地下钱庄渠道大量流入内地进行了揭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不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热钱渴望尽快获利的急迫。而囤港热钱公开进入内地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贸易渠道和外商投资渠道。
国家发改委顾问、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告诉本报记者,单纯通过地下钱庄交易的金额都不是太大,而金额最多的是通过贸易,报高产品价格,比如出口的商品实际单价是3元/斤,但合同上写的却是五元十元不等,这个差价海关很难去核实。此外,外商投资这一块也是热钱流入常用的主要渠道。
对此,外管局在过去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不惜冒着误伤正规贸易企业的风险,第四次采取严厉措施整治严控“热钱”流入。
外管局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介绍,新措施进一步释放出政策趋紧的信号――中国正加大对外汇流入监管的力度。
出口贸易的猫腻
在利益的驱使下,热钱流入中国的冲动想拦也拦不住,但流入途径也更加隐蔽。
广东省社科院的黎友焕是《境外资金在我国大陆异常流动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根据其课题组的跟踪,境外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有: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外商投资企业虚假出资、外商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转移资金、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等。
本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的方式五花八门,不下几十种,但其共同的特点便是金额巨大,也更加隐蔽。
刘山便是一名深谙此道的贸易商,最近他经常接到想以这种“特殊方式”与他合作的电话。
他告诉记者说,几年前,热钱想通过贸易项进入中国,一般会采取进口低报出口高报的方式;但是这种操作税率会很高,包括进出口关税、营业税、增值税,至少要付出5%到8%的成本。因此,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大概只有2.5%-3%的情况下,这种操作还不足以覆盖热钱进入的高税率。
据刘山透露,目前具体操作为,许多赌人民币升值的投资商会选择在广东、深圳一带做贸易的港商来进行货币投资;因为这些在内地经营的港台商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外汇额度,许多人借此充当外汇买卖的工具;然后投资者将钱汇入这部分贸易商的账户后,贸易商就会在内地为他们在指定账户上准备一笔人民币资金。
表面上看,贸易商好像在进出口时有真实货物存在,实际上这其中并没有实质的货物往来。等到人民币升值达到预期后,贸易商们就会虚拟一些海外投资合同,然后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汇还到投资者的账户,这样一来一往就可获利。而贸易商们也会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
“以这种方式进入的热钱大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快进快出,周期不会超过一个月,但是一般都是千万以上的大额资金。”刘山说。
刘山还告诉记者,他身边很多做贸易的朋友都参与过上述交易,有时获得的佣金比主业的利润还要高,而整个过程也更隐蔽、更可靠。
银行外汇管理人员刘坤告诉记者,银行结汇、收汇与售汇差额大于进出口差额,即货币项下的差与货物项下的差存在数据上的偏离,预收和延迟付款是造成偏离的主要原因,这即意味着与货物对应的钱进来得多。一般关联公司这种情况比较多。
据了解,存在这些问题的关联公司,大都是外资、合资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或少量国企,其中以中小企业居多。部分外资企业虽有真实项目,但无真正“外资”,有的干脆就是“空壳企业”,所需外汇通常通过中间人与地下钱庄之间进行交易,资本金结汇后用于归还地下钱庄或境内外出资人。
监管盲点
虽然明知道热钱通过贸易渠道大量涌入,但是监管起来却是十分困难。
据悉,热钱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的前提必定是内地厂家和外面的公司有利益勾结,有的外方与厂商本身是一家,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把资金打进来很方便。
比如一家企业总公司在香港,在内地又有工厂作为分公司,且这个工厂有出口权,那资金就很容易通过贸易途径进来。而在广东、深圳一带,这类企业很多。这还不仅局限于关联公司,如果外方长期包了这间厂,即使两者之间不是关联公司,也很容易达成合作的协议。这样一来,钱进来就有了贸易背景,就算政府知道了也监管不了。
刘坤告诉记者,如果企业出口价格、货款支付方式异常的不合理,比如一个打火机价格本来是几块钱,但是出口价格却是几十元,这种情况下银行应有监管的职责。但这些企业一般都会依照贸易条款进行操作,一般不会有离谱的价格。
海关总署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分析,海关有价格核查系统,通常一单进出口物品价格比指导价上下浮动超过5%,海关就要进行进一步的审查。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并非所有进出口物品都有指导价。
黎友焕称,有稳定价格的产品很难钻空子,但没有指导价的物品价格波动百分之几十很正常。比如一条牛仔裤批发价可以十几元一条,也可以卖几百元,而在海关庞大的进出口产品目录中,缺乏指导价格的产品不在少数。
另外,每天海关都有大量的货品进进出出,目前外贸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包括取消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出口,也变相地给热钱提供了可乘之机。
广东外贸商陈富告诉记者说,海关出口都是严进宽出,出口一般都不验货、不检查,只查商标,看有没有备案,一般不会打开看;进口也是抽查,除非有爆料。因此高报价格被卡的很少。
黎友焕说,从体制上来看,监管热钱不是海关的职能,让海关主动来监管热钱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外汇局和央行要求海关承担监管工作也不现实。如果要让海关把监管热钱流动问题提升到日常工作,就需要相关部门牵头协调。
最严厉结汇政策
近日,外管局的一则加大对外汇流入监管力度的《通知》下达到各银行。
据悉,《通知》涉及六方面内容: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严格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严格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管理、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者出资的管理、加强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调回结汇的真实性审核、加强对境内机构和个人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这是外管局在过去不到半个月时间里,第四次采取严厉措施整治严控“热钱”流入。自10月28日起,外管局已陆续三次发布对违规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企业、个人、地下钱庄炒汇等处罚情况的点名通报。
专家认为,外管局如此频繁出手,可能是由于近期“热钱”流入规模确实比较大。
《通知》中对现行银行业务冲击最大的当属“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新规。从理论上来说,这就是要求,以后银行不能再继续做单边结汇业务,做业务时必须严控结售汇业务的总量平衡,但实际操作时做到平衡很难,所以这就等于变相“叫停”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而外贸企业要从银行开出远期信用证的难度也加大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些公司会先开信用证,作为预付款承兑,但承兑之后根本没有货物出口。或者与船务公司、报关公司勾结,信用证开过来之后,再拿一个假船单,就可以在海关报关,说货已经出口了,便可到银行承兑,但实际上,有的根本就没有货物装船。这既可骗取出口退税,也为热钱流入提供了一个渠道。
因此,外管局此举是不允许新增结售汇顺差的出现,并企图严堵“热钱”流入的通道。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有真实贸易需求的企业带来“误伤”。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中国应该不乏外汇政策储备,但对外汇流入资金管理的收紧并不代表中国的资本管理会越来越严,“这也是应对特殊时候的特殊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