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文章: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赖明确民生定位
统计局文章: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赖明确民生定位 更新时间:2010-2-27 0:17:05 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走势吸引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2009年,全国房地产业投资、生产、销售全面较快增长。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9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由于量价齐升,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暴增75.5%。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对实现国民经济保增长目标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但房地产市场在上一轮超常增长没有回调到位的情况下,不仅住房刚性需求集中释放,投机资本也大量涌入追涨,使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部分大中城市房价高涨,引来各方非议和关注。
进入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不断提速,至2010年1月份,已接近两位数,同比上涨9.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去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实际完成投资与计划指标相差甚远。
针对这种市场态势,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12月14日,国务院要求采取综合手段“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其中包括“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之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升和强化,使其更全面,更有效,更细化,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成为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饱受争议,在较大波动中前行,始终没有走上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房价的较大波动,加剧了市场风险,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侵蚀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严重挤压了其他消费,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业兼具消费与投资的双重特性,是吸纳投机资金能力最强的产业,同时产业关联度和利益关联度高,博弈各方利益交错,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究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是与房地产业的定位不清有关,与政府和市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责和功能界定不清有关。
近期以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居于何种产业地位这一话题引起各方热议。其实,无论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还是从基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巨大发展前景来看,房地产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其是否能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其他没有争议的支柱产业。因此,是不是支柱产业并非房地产业定位的焦点,明确其发展定位最关键的,是要使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点回归民生本位,让房地产业尽快回归让人民“住有所居”的民生定位。毫无疑问,市场是难以解决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的,也不能苛求房地产开发商关心这样的问题,这个百姓瞩目的民生目标只能由政府主导来实现。
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考量配套的改革和调控举措:
一、在规划和宏观调控中进一步明确房地产业的民生定位。
二、将确保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发展房地产业的主线,完善配套支持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要限制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房地产经营的盈利行为,并相应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三、将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避免房价大起大落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四、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和完善以有效抑制投机、优化供需结构为目标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