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资金面趋紧引发流动性担忧
银行间资金面趋紧引发流动性担忧 更新时间:2010-5-30 0:02:03 原本持续充裕的银行间市场资金在本周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货币市场上同业拆借、质押回购等利率水平迅速飙升。资金面的突然趋紧引发了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担忧。 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作的市场。银行吸收存款然后放出贷款,在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并保证一定的备付率之后,多余的资金就拿到银行间市场上运作,或者用来做短期借款,融给其他的机构,或者用来投资于债券获取一定的收益率。除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券商甚至企业只要获得许可也都可以在我国银行间市场上融通资金。 今年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一直非常宽裕,资金利率持续低位,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在资金面的支撑下走出了一波波上涨行情。不过,自上周开始短短的一周多时间里,这一宽松的局面突然发生了改变。 上周四随着1200亿元3年期央票的发行,一直在市场上扮演“资金大佬”的几家国有大行突然转变方向,成了市场上最大的资金融入方,紧接着,股份制银行也都均开始声称“无钱可出”,这一态势在连续几个交易日里没有丝毫缓解,资金面紧张加剧,资金利率迅速上涨。 从年初到5月上旬,银行间隔夜回购加权利率从1.1%缓慢升至1.5%附近,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到本周四已经升至2.3%左右,在一周多时间里累计涨幅达到了70~80个基点。 有交易员称,央票、新债的集中缴款、分支行走款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似乎都无法解释持续了几个月的宽松资金面在短短几个交易日的骤然趋紧。 有分析人士认为,资金面的突然趋紧是今年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后累积效应的显现,而集中缴款等因素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来,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实行额度限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而央行则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力度回笼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对于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效果显著,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增幅也从高位回落。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5月份的减弱可能使得外汇占款增加放缓,银行资金流入减少。 有研究机构测算,在三次上缴存款准备金后,我国商业银行超储率持续降低,目前已经低于1.5%,而国有大行甚至可能已低于1%。 不过,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目前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的资金运作呈现出明显的“追长弃短”现象。虽然银行无钱可借,但3年期央票、国债等仍受到火热追捧。因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资金面的趋紧只是银行将资金从货币市场抽出,转而投资于中长期债券市场的结果,是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资金面的紧张可能无法排除上述宏观、微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如果其确实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在趋于紧张,央行未来在货币政策上的紧缩力度就可能减弱。 本周五,隔夜回购利率在持续上涨后回落到2.15%附近,这可能与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1450亿元有关。但资金面的紧张是否会就此缓解,未来又会如何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