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融资觅新途市场压力渐缓

频道:基金理财 日期: 浏览:0

银行融资觅新途 市场压力渐缓

银行融资觅新途 市场压力渐缓 更新时间:2010-3-3 0:17:30   就在市场对银行再现融资潮深感忧虑的时候,浦发银行停牌宣布拟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消息让银行再融资问题有了新的契机

■本报记者 王丽娟

2月26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从26日开始起停牌,最晚3月4日公告相关信息并复牌。浦发银行的融资新途径让银行备受困扰的再融资问题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资金缺口约为280亿元

春节之前,有关浦发银行赴港股上市融资的传言就已兴起,当时也有分析称其会引入战略投资者。

2月26日,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该研究报告指出,此次浦发银行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有可能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定向增发方式完成,最大融资规模约为400亿元。

不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宣传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浦发银行方面也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相关分析师对此事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之前一直有传闻,中国移动或成为浦发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也不是第一次被爆出,但是浦发银行没有披露相关东西,使这个问题变得比较尴尬。”某券商分析师向记者指出。

也有分析师向本报记者指出,浦发银行早晚都会港股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要的。而且从目前浦发银行的资本金情况来看,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急需补充的。

截至2009年9月,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1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76%,低于银监会7%的监管要求。

据上述分析师测算,目前最缺资本金的就是浦发银行,如果要达到7%的监管要求,尚需280亿元的资金。

“花旗已经转投广发银行,目前已经不是浦发的一个显著性战略投资者,浦发银行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再觅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不一定就要是做金融的,只要资金充裕就可以。”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

浦发于7年前引入花旗银行成为其海外战略投资者,两家金融机构在信用卡业务上合作颇多。尽管花旗承诺增持浦发股份至19.9%,但是一直没有动静。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浦发银行能够向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400亿元,则可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4个百分点,足以支持浦发未来3年业务稳健快速发展。

市场压力渐缓

从去年以来,受监管要求影响,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先后提出175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

相比去年8月份以来的银行融资潮,浦发银行此次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来补充资本金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压力。

春节一过,银行融资潮就已拉开帷幕,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的再融资额就达到了640亿元。据中金公司的报告,今年内地银行业在A股和H股的再融资总量将在2300亿元至2800亿元左右。

不过,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认为,从近期大盘表现来看,市场对银行融资的利空已经提前消化了,相对来讲,利空已经出尽。再加上浦发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新模式突破,市场并不像以前那么恐慌了。

“在我看来,工行和建行其实也并不急于补充资本金,中信银行在今年也不会实施增发来补充资本金。所以,今年银行融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金麟补充道。

某券商分析师认为,自招行和交行公布融资方案以来,银行融资形势基本明朗。工行和建行与其他银行情况不太一样,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去补充资本金,2010年可能很难再提增发之事。

不过,该分析师提醒道,今年对于银行方面最需要关注的是IPO的规模。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今年或许进行IPO,而且规模不可小视,这相比已上市银行的再融资来说,对股市的打压会明显一些。

而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日益严格的要求,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可能会再次提高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在原来各银行标准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中银国际袁琳认为,在当前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上市银行需要进一步通过股权融资2700亿―4400亿元,最终的具体数额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审批和市场条件。假设所有上市银行都通过增发融资,那么其 2010年平均每股收益将被摊薄9.1%左右,而平均每股账面价值将提高10.7%左右。如果所有上市银行通过配股融资,那么其2010年每股收益平均将被摊薄15.0%,每股账面价值将提升3.1%。

英大证券李海燕认为,随着监管对银行资本金要求日趋严格,今年以来部分中资银行凸显融资压力。其他银行的再融资计划很有可能推迟至明年,其节奏将受监管部门的调控。由于工行、建行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大股东汇金公司的持股比例非常高,所以工行、建行很有可能借鉴中行的再融资模式,以转债的方式进行。工行、建行资本充足率均符合要求,短期内集资的迫切性不强。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影像测量软件

光学影像

光学轴类测量仪

影像测量系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