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9月7日公布,2016年8月外汇储备31851.67亿美元,较上月减少近159亿美元,连续两个月减少,且降幅有所扩大。尽管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8月份资本流出的压力较上月有所趋缓,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仍然存在。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在3.1万亿~3.3万亿元之间呈现出小幅的有增有减。接下来,面对3万亿这个微妙的关口,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跌破3万亿,中国外储仍远超安全线,但是,对于市场预期的管理却不容忽视。 资本外流进一步缓解 央行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851.67亿美元,较上月余额下降158.9亿美元,降幅为0.5%,7月降幅为0.1%。SDR价的外汇储备同样负增长,8月末 为22843.5亿SDR,7月为22973.3亿SDR。 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包括了: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储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等。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告诉本报记者,8月份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波动比较小,因此汇率方面的影响比较小。投资的资产收益方面,因为美债在8月收益率上扬,可能对外储下滑有贡献,但不会太大。最主要的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还是在银行结售汇方面,也就是资本流出。 8月人民币汇率在6.70之下窄幅震荡,但贬值压力仍未消散。另一方面, G20会议召开之前,不少市场主体认为,汇率维稳只是暂时现象,或许会在G20之后进一步贬值。这种心态作用之下,很容易刺激购汇、抑制结汇,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 尽管从数字来看,外汇储备余额进一步减少,而且降幅较上月有所扩大。不过,专家认为,这并不代表资本外流加剧,相反,资本外流的情况有所缓解。 7月份的银行结售汇逆差317亿美元。而8月外汇储备减少159亿,“就算是全部来自于银行结售汇逆差,那也要比7月有很大程度的缓解。”韩会师对记者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8月外储的小幅减少在情理之中。但并不一定代表资本外流压力增大,而是反映了企业应对外汇管理变化的效果。 “有一个因素不得不考虑,那就是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当局加强了对资本流出的管理,尤其是对国内的机构、企业外汇的使用和汇出政策有所收紧,因此一部分企业不愿意将外汇收入汇回国内,而是将美元滞留在境外循环使用。这一因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境内外汇市场的供给,也造成了人民币的走弱。”他说。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8月人民币汇率、居民和企业资本流出的需求都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没有出现过大幅度的变化。”他说。 外储仍远超安全线 外汇储备是观察汇率压力和汇率走向的重要指标。“8·11”汇改以来,去年9月至今,外汇储备余额总共下降了将近3300亿。但最主要发生在去年的四季度以及今年的1月份。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呈现出小幅的有增有减,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1月份跌破3.3万亿至3.23万亿,2月继续小幅下滑,3月和4月小幅反弹,5月跌至3.19万亿,6月却意外掉头重新站上3.2万亿关口,但7月和8月再次连续下滑。 在丁志杰看来,这样的变化或许是央行乐于看到的。首先,我国大体实现了国际收支的平衡,外汇储备小幅有增有减。其次,人民币汇率尽管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还是相对稳定,对外贸的压力有所减轻。第三,外汇储备仍在适度规模之上,但同时也停止了不必要的增长。 丁志杰认为,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余额还是远远超过满足基本需求的适度规模,还有很大的主动下降空间。 据丁志杰测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线在1.5万亿到2万亿足矣。这样的数字来源于中国目前的对外净债权1.6万亿,国际收支总体还有较大的顺差等多种因素。 “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超过适度规模带来了很多问题,政府应该顺势把外储降下来。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和市场的沟通很重要。”丁志杰强调称。 不过,在不少专家看来,3万亿对于中国外汇储备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微妙的转折点。 “外储是观察汇率压力和汇率走向的重要指标,如果跌破3万亿,或许会加速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从而就会弱化外汇储备对汇率的支撑作用。”赵庆明对本报记者称。 韩会师对本报记者称,3万亿对央行来说并非是一条必须要守的“红线”,但市场对于外储变化的反应,才更值得关注。“如果外储跌破3万亿,发现市场投资者很在意,购汇规模一下子增大,这就会变成一个关键的数字。但如果外储一点一点下滑,而银行结售汇逆差还能够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那就不是一个重要的点位。”他说。 在他看来,来自于热钱撤离、外债偿还这些渠道的资本流出压力,2016年较此前两年已经整体减少。未来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来自于如何让居民和企业的“冷钱”不要变为“热钱”流出,这恰恰需要对长期贬值预期进行控制。(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