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点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

频道:黄金期货 日期: 浏览:0

银行业:点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

银行业:点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 更新时间:2010-8-13 0:03:40   事件:  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7月数据,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328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67.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4.07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月末低1. 7个百分点。  评论:  1、贷款增长略低于预期,存款可能是主要制约。  7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5328亿元,略低于我们的预期。如果按照季度间3:3:2:2,和季度内4:3:3计算,6月份贷款最高可新增5740亿,高于当前实际投放约300亿元。  7月份信贷增量的回落,是可以理解的:1)历年7月份信贷投放,很少超过全年新增量的8%;2)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的持续限制,理应带来贷款需求的下降。  不过,即便如此,7月份5328亿元的信贷增量,或也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的真实需求:1)票据融资,在6月份3.9%的历史低位上,继续压缩了436亿元;2)来自草根的证据,有的银行后十天基本停止放贷,有的银行7月份贷款利率出现了可喜的上升。  我们的理解是,7月份信贷略低于预期的增长,可能缘于存款的更低增长。7月份,人民币存款仅增加1609,即使加上外币,全部存款增加也仅为1686亿元。  2、存款的下降,有财政存款增加的原因,也有6月份存款虚增的影响。  如上所述,7月份,人民币存款仅增加1609亿元,如剔除3282亿元财政存款,则为净减少1600亿元。与之对应的是,7月份M2仅增加200亿元,M1仅增加100亿元。  显然,银行的存款压力,一个来源是财政存款的大量增加。由于财政存款主要存放央行,3000多亿元财政存款的增加,对于银行体系来说,便意味着3000多亿元存款的减少。  然而,需注意的是,即使加回3000多亿财政存款,人民币存款总共也只增加1600亿元,远低于5300亿元人民币贷款的增加。对此,我们的猜测是:6月份存款的增加,或存在虚假因素,致使7月份面临回调压力。  6月份,在贷款和外汇占款分别增加6000亿元和1200亿元的情况下,存款增加达1.33万亿。我们的猜测:存在这样的可能,为降低贷存比以满足6月底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部分银行或将理财业务转入表内,在负债方虚增了存款。  如果这种猜测属实,6月份存款和M2明显低于贷款的增加,则可能和这部分业务的重新转回有关。  3、后续判断:不会非对称加息,也不大可能上调准备金率。  对于近期的货币政策,我们有两个判断,一是非对称上调存款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二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较小。  关于CPI的上涨,我们觉得有必要区分成本推动还是需求拉动。如果是成本推动,加息并无多大用处;如果是需求拉动,更多也是投资导致,上调的应该是贷款利率,而非存款利率。非对称性上调存款利率,只会导致居民消费的下滑。在当前本已应鼓励消费,减少对于投资和外需依赖的情况下,这不但不合逻辑,也将适得其反。  准备金率的上调,目的无非两个,预期管理和实际流动性回收。从预期管理角度看,CPI虽较高但经济已回落,需要的是平稳大众预期,而非明显紧缩。从实际回收流动性看,外汇占款持续保持低位,而财政存款的大幅上升,实际上已有上调准备金效果,准备金率并无上调必要。  4、贷存比指标,如何看待?  其实,贷存比的监管,存在着内在的缺陷,由于存款主要来源于贷款派生和外汇占款,75%的贷存比管理,意味着每75块钱的信贷投放,必须对应不少于25块钱的外汇占款.  结果是,外汇占款越多,银行在75%贷存比监管下,贷款创造能力越强,反之亦然。在其它流动性渠道越是顺畅,越不需要银行放贷的时候,该指标倾向于鼓励放贷;而在其它流动性来源不足,需要银行放贷的时候,该指标则反过来抑制信贷投放。  换言之,该指标的过度使用,或将带来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这点,我们相信管理层有着清晰认识。事实上,该指标在其它大型经济体,已无太多使用。  我们的理解是,贷存比监管在一度放开之后的重新使用,更多或是短期目的,即控制今年信贷投放。换言之,随着信贷管理的不再需要那么严格,贷存比的管理,也存在逐渐放松的可能。  5、维持银行业的“增持”评级。  行业的确定性向上,加上估值的大幅度折价,将抹平一起可能的扰动因素。个股方面,我们偏好招行、兴业、民生;宁波、南京。

<.p>bitget官方下载

<.p>bitget官方交易平台注册地址

<.p>bitget官网app下载

<.p>bitget这个交易所怎么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