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千亿防疫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规模最大商业银行以同业存单为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央行等部门2月初推出相关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疫情防控及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此类债券被市场人士称为金融机构“防疫专项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2月27日已有99只金融机构防疫专项债发行,规模合计954亿,涉及银行、券商、租赁三类金融机构。其中有95只债券简称或全称中有“防疫”标识,占比达96%,比如“20建设银行CD001”。
从发行规模看,政策性银行发行415亿,规模最大。从数量来看,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82只,占比最多。从一级市场发行情况看,防疫专项债发行利率较低且认购倍数较高,显示投资者认可度较高。“此前监管部门发文要求金融机构要在‘战疫’过程中加强金融供给和服务能力,机构购买疫情防控债也是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因此认购较其他普通金融债更为积极。” 华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冠南表示。
政策性银行发行规模最大
金融机构防疫专项债发行主体涉及银行、券商、租赁三类。其中租赁公司发行两只规模合计30亿:发行主体为远东租赁,资金一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一部分用于满足疫区及医药企业的融资租赁需求。
截至2月27日,券商机构则发行8只防疫专项债,规模合计100亿。其特征主要为在债券全称中有标识,比如华西证券发行的“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从资金用途上看,上述8只债券募集资金至少10%需用于防疫相关。比如前述华西证券发行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其中不低于10%用于支持疫情防护防控相关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补充为疫区或因疫情受损的客户提供股权质押业务的资金等。
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来看。三家政策性银行已发行8只防疫专项债合计415亿,其中进出口银行三只170亿、国开行两只135亿、农发行3只110亿。
三家政策性银行发行规模较高的原因在于: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政策性银行本身就通过发债筹资,对债券市场更为熟悉;二来它们信用等级较高,拥有几乎等同于财政部的债信等级,因此单只债券发行规模较大,比如“20国开战疫120”单只债券发行规模就达到80亿。更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稳增长往往需要政策性银行发力。近期,央行多个部门均表态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据记者了解,目前政策性银行已通过提供疫情应急贷款、补短板专项贷款等方式参与稳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