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货币政策进一步趋紧是完全不必的
担心货币政策进一步趋紧是完全不必的 更新时间:2011-3-29 10:26:56 上周央行再一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至20%历史高位。市场随后不但没有受冲击下跌,反而进行了一波反弹,再次尝试挑战3000点整数关口。
对此,我听到市场内的观点多为此番货币政策收紧力度低于预期——投资者以为3月央行还会进行一次加息。周三,央行副行长易纲又公开表示“当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至此,人们似乎确认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更加严厉的判断。但是,新的话题随之而来——什么时候,央行会感觉“不舒服”了呢?更紧的货币政策仍然充满了对未来的压力。
在易纲的公开言论中,他说到,央行把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定在增幅16%的水平不是紧缩银根,而是适当的水平。我的理解,相比较于过去两年货币供应量27.7%、19.7%的增幅,16%看上去当然是紧缩了,但如果考虑到经济总体热度已经明显下降的情况,央行的预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根本上影响中国证券市场走势的因素,不是利率,不是货币政策。尽管这些因素被相当一些投资者用来影响自己的投资决策,更有一些投行人士把股市涨跌与信贷规模挂钩,给人一种信贷增加、股市中的流动性即增加这样一种印象。但是,我更想提醒聪明的投资者,中国股市的温度取决于经济的温度。对于市场走势的判断,我们不妨与政策的制定者们一样去关注经济热度,他们会根据经济是否过冷或者过热来调控货币政策,而您,也可以据此调整自己对股市走向的判断。
当前的经济热度如何走向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专家学者各有一套复杂的学问,弄清楚还挺费劲的。我给你提供一个简单的办法,像统计局一样长期跟踪三大指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投资增长和进出口顺差情况。
一季度的数字要两周以后才看得到,但有几个情况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一,已经连续两个月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数字同比增长幅度大幅下降,幅度只有16%不到,这与上一年同期19%的数字相比差距巨大。统计局的官员还指出,在扣除物价上涨幅度后,社会商品零售额萎缩的幅度超过4%。我想说,这个下降的幅度预示着当前的物价形势不是“通货膨胀”——人们并没有因为物价持续上涨而追买商品。相反,由于物价上涨而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可能很快地带给生产者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在投资增速方面情况也非常不乐观。尽管前两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24%以上的增速,但是,伴随着地方政府一系列越来越严厉的限制购房的措施相继推出,一种更令人担心的局面会发生,那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开工面积以应对越来越少的买房者。开工率的下降与房价坚挺并存的情况将极大地嘲弄此番的房地产调控,同时还会令经济趋冷,如果处理不好,硬着陆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如果关于加快保障房建设的政策真的能够落实的话,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您信吗?
第三,净出口减少以至于贸易顺差减少直至发生逆差。若此种情况发生,央行管制外汇所必需要投放的人民币也会相应减少,这会相当程度地减轻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
事实上,上述三个因素都在表明经济温度确实在下降。但显然还没有到“冷”的程度。但热度下降持续的过程已经足以令央行缓和从紧的预期,这恐怕正是易纲副行长感觉“舒服”的原因吧。当内心已经不再那么担心越来越热的经济,他们也就知道了市场对他们的指责和埋怨会减少许多。
一个相对温和的经济温度会让投资者感觉舒服,尽管我们也深知一个理想的结构调整的结果还遥遥无期。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如此之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幅度之大刚好证明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困难。本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投资下降、消费上升的局面,却可能先要经过一个双下降的阶段。但我隐约感觉,消费下降除了有大城市限制汽车购买、限制住房购买的因素外,政府消费确实有收敛的迹象。这应该是好事,如果这种变化最终带来私人购买力提高的结果,那应该算是善莫大焉。
这一周,我并不想特别地强调乐观的情绪,因为我还没有完全从过去三个星期在本专栏里表达的担心中完全摆脱。但是,由于我一贯乐观,并对中国人忍耐力超出别的族人的认识,对国内投资环境恶化的担心还不足以形成。我们继续一周一周地观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