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政策持续加码金融科技场景化拓展行业空间

频道:黄金期货 日期: 浏览:0

消费金融政策持续加码:金融科技场景化拓展行业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进入高质量发展期,为更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近期,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政策上为消费金融公司“松绑”。

显然,在行业利好传来之后,如何抓住政策春风、实现又好又快,才是各家消费金融竞技的决胜点。

行业发展加速资本跑步入场

消费金融已经成为2020年最为火爆的市场之一。

业内共识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促进“内循环”的催化器,提升高质量的消费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对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适配性是关键。

事实上,上半年特殊时期对市场的影响逐渐消弭,民众消费信心和市场预期逐渐恢复。“双十一”数据对于消费市场空间亦给出有力证明。

根据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超过60%以上新用户来自下沉市场,下沉市场仍是主要增量市场。此外,经过近年不断消费升级,消费者趋于理性化,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更高,整个消费市场有高质量、品质化发展趋势。

国家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1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

消费金融作为消费与供给之间的纽带,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上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相关数据显示,万亿消费金融市场正在崛起。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内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有望接近三万亿元。

在市场快速升温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扩容提速,年内批复消费金融公司牌照达到5张,全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到30家。

以海尔消费金融为例,近年其就提出了“打造最懂场景的科技金融公司”的战略目标。从定位上看,海尔消费金融从社群交、用户需求出发,定制产品和服务,以为用户创最佳服务体验为目标,动态迭代优化产品,通过用人性化、差异化的场景服务取代冰冷的金融产品,用生态思维拓展行业空间,用金融科技打造最适配的产品。

深耕场景金融家电教育两手抓

如何在竞争中突围,控制下沉市场风险,亟须消费金融公司在模式与技术上构建壁垒,在此背景下,差异化成为重中之重。

因循这一思路,海尔消费金融坚持聚焦用户体验、发展场景金融的战略模式。

海尔消费金融充满信心地指出,二三线以及下城市市场中蕴藏巨大消费潜能。“我们将整合公司资源,加速场景业务的快速深入发展。在现有的场景布局中执行分层差异化策略,逐步实现对场景的全覆盖。例如,公司将通过‘安心学’产品逐步布局教育场景下沉市场,通过贷前差异化审批策略和差异化产品的设计,在保证资金安全、通过率高的前提下覆盖更多腰部及尾部教育机构,开发流量洼地。”

有行业人士认为,消费金融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全渠道发展才能拓宽发展空间。

基于上述推论,海尔消费金融线上线下结合定位显得颇具前瞻性。

“我们看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更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近年来,海尔消费金融致力于逐步构筑线下网点和线上渠道互为补充的业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海尔消费金融表示,线上,依托海尔智家平台为海尔用户及商户提供家电分期、信用借款、会员权益等金融增值服务。线下,通过产业、工贸、自有渠道共创的方式,借助海尔专卖店全国销售网络布局超4000家“0元购”家电分期业务网点,为用户提供低息低费甚至零息零费的家电分期产品,已累计服务用户超20万人次。

据了解,立足海尔股东资源禀赋特点,海尔消费金融抓住机会,快速切入家电市场。目前其已率先在家电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此外,海尔消费金融在教育分期上的布局也值得关注。

一直以来,教育在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始终占据较大比例。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被问及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其中教育占比最高为31.5%,其次是医疗、购房、旅游等。

而“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这两大问题,是横亘在广大普通用户享受高品质教育资源面前的两座大山。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差距正在被拉短,消费金融也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用户经济“减负”。

教育场景自海尔消金成立以来就是重要的自营场景之一,主要通过链接行业头部教育机构为优质用户提供教育分期产品,目前布局在K12、在线语言、职业培训以及自考四个细分行业。自2016年上线以来,累计为超过50万学员提供服务,不良率保持在0.33%。

在海尔消费金融看来,家电用户、教育用户本身就是优质、稳定的家庭用户群体,其中潜藏着众多信贷需求,这些场景可以帮助机构批量、精准转化用户。

股市心理战: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培养稳健投资心态

投资有道:理解各类理财产品及其风险收益特性

公司如何筹备港股IPO以满足监管要求

港股通机制: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的通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