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战略新兴“三高”产业
生物:战略新兴“三高”产业 更新时间:2011-5-5 14:46:37 生物医药 就医学而言,生物产业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制剂、生化及核酸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组织工程产业等。 自1989年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1b成为国内批准的第一个生物技术药物,就正式拉开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序幕。但是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势头,也没有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以及中国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存在着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差,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等多方面弊病,制约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医药行业其他子行业而言,生物制药市场份额占有较低的小行业,目前行业占比只有10%。但是,生物制药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30%,其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均高于化学药和中药。 1、重点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主要包括疫苗与诊断制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 ▲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领域 《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重点推进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措施。笔者预计“十二五”规划仍将主要围绕公共卫生、重大疾病等领域展开,重点支持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新药研制、基因治疗、试管移植等技术。 ▲新医改 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09-2011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三年内投入8500亿元。 新医改对行业影响深远:扩大医疗市场蛋糕、激活医疗消费,对医疗产业链重构,有利于已确立细分领域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强者恒强。2009-2011年是产业链基础投入和结构性改善期;2012-2020年医疗药品的消费拉动将真正显现。因此,未来十年将是整个医药行业黄金发展期。 ▲新药创制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产业转移 中国化学制药企业有望乘产业转移之风,为制剂独立出口做准备,以期分享充满机遇的全球仿制药市场“大蛋糕”。合作是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实现制剂出口的最优策略,无论是通过合作模式以间接出口制剂还是通过合作来解决制剂独立出口方面的销售渠道问题。 2、前景展望 根据新医改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上述四大体系建设将使医药企业先后受益:一是疫苗企业直接受益于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率先投入;二是医疗器械受益于先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当医疗资源下沉、医保低覆盖后,品牌普药企业显著受益;四是当医药工业竞争秩序理顺后,医药商业企业加速整合与发展;五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程受益。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主要围绕公共卫生、重大疾病等领域展开,并通过百亿资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因此,疫苗和血制品、诊断试剂、创新型企业、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上市公司将受益。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机遇显现。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全球原料药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已基本完成。未来10年,由于药品专利纷纷到期、新药研发更趋困难、发达国家迫于医疗费用压力而鼓励使用仿制药,这促使新一轮全球制剂的产业转移趋势形成,中国有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向欧美市场出口制剂,相关上市公司前景看好。 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过程管理农业,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的生产力。生物农业强调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农业包括转基因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领域。 1、重点领域 生物农业中,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生物良种、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生物育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是一国之本,种植业是农业的基本,种子则是种植业的根源所在,因此,种子作为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中国种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国内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市场规模约为美国的1/2,但我国种粮比水平仅有6.5:1,远低于美国40:1的水平,假设未来中国的种粮比水平提升到美国一半的水平,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 2006年,我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并将在2008至2020年间累计投入资金约200亿元。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农作物生物育种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和管理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转基因作物独立研发、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国家之一。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的提出是国内转基因种子被大规模商业化推广运作的前奏,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动物疫苗 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与使用,将构筑动物疫病防治的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大疫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对大范围的规模化养殖和疫病的防疫提供保障,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我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约为54亿元,2009年达到62亿元,近4年增长率10%。目前我国每年猪屠宰量超过6亿、牛5千万、羊3亿、家禽100亿,还有奶牛1千万。预计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加强动物疫情的防治工作,不断扩大国家强制免疫范围。2007年,我国发布《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国家规划总投资88.3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6.6亿元,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力争到2015年对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在内的重大动物疫病实现全方位控制、区域性消灭。2010年1月公布的《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和《关于做好2009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扩大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范围。未来随着国家强制免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动物疫苗行业前景广阔。 2、前景展望 种子行业在国家良种政策的扶持下已经出现了明显拐点,种子企业最先受益,预计未来2-3年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集中度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方面,受益时间较为靠后。以刚刚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为例,该品种经过了历时11年的严格评审过程,而商业化生产还要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 动物疫苗行业在过去5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中国畜牧养殖规模化进程快速推进中,规范化的养殖企业市场占比越大,规范、科技养殖占比越高,对各类动物保健品的需求就越大。此外,随着国家强制免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动物疫苗行业前景广阔,相关上市公司面临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