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模逾332亿元上市公司开年变身理财达人
近期不断走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仅令普通投资者趋之若鹜,同时也让不少上市公司眼红心动不已,今年以来就有多达17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金额逾332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将资金大量投入金融理财领域,虽然能提升公司的短期盈利,但从中长期而言却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成长和宏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上市公司扎堆购买理财产品
2月12日晚间,洁特生物发布公告,披露经该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根据决议,公司将使用额度不超过人民币30000万元的闲置募集资金,向各金融机构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投资产品。就在同一天,昭衍新药、兴业股份、漫步者等上市公司也都披露了各自最新的购买理财产品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像洁特生物、兴业股份这样购买理财产品的A股上市公司并非少数,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先后有深纺织A、范海控股等172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涉及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相关公司拟用于和已经实际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总量高达332.51亿元。
就具体上市公司而言,隆基股份出手最为阔绰,该公司今年以来实际合计出资70亿元购买了中国工商银行挂钩汇率区间累计型法人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等7款理财产品,而其拟定的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总规模达到80亿元。此外,江苏国泰、万华化学、每日互动、广汇物流等23家公司也均在今年动用了超过1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宣布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已是理财的“老手”,比如江苏国泰在今年1月份出资15.31亿元购买了17款理财产品,而该公司刚刚在2019年12月连续购买16款理财产品,该公司在2019年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则累计高达240.88亿元。与江苏国泰类似,养元饮品、温氏股份等多家在今年宣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也均在2019年存在连续购买理财产品的记录。
理财产品成上市公司闲钱好去处
据了解,上市公司用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基本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公司自有闲置资金,比如隆基股份便从公司自有闲置资金中划拨了80亿元的额度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二是部分近年来实施了IPO或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存留、没有明确用途的募集资金,比如今年1月23日上市的洁特生物有3亿元的的募集资金目前处于闲置状态,故而准备将其向各金融机构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投资产品。
在论及为何出巨资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时,相关上市公司大多表示是为了“提升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收益水平”。实际上,上市公司也的确从银行理财的投资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以南京港为例,该公司在2月12日发布公告称,自有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已于2020年2月10日到期赎回,实现利息收入631027.4元。
“开年A股上市公司突然发力购买理财产品,主要还是看中了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华龙证券投资顾问刘伟指出,春节前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提升,据统计1月份发行的3月期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4.21%,该数据较去年12月份上升约0.16个百分点,这让上市公司感到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间窗口。同时受突发事件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认为目前进行实业投资的预期不明朗,故而将资金转用于理财投资。
上市公司理财投资还宜适度
虽然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既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赢利点,但业内人士对于上市公司扎堆理财的现状仍表示了一定的担心。
广发证券投资顾问王立才指出,上市公司将大量的闲置资金投入金融投资领域说明上市公司缺乏明确的实体经济投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尚未彻底转好。若这一趋势变本加厉的延续,不仅会带来推升金融泡沫的风险,同时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将过多的精力投入理财投资等非主营业务虽能在短期内提振公司的盈利规模,但就中长期而言,有可能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可持续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实施过融资、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而言,因大量募资闲置而转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难免令人怀疑其募资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
刘伟也认为,上市公司把握住资本市场的发展良机,充分利用这一市场平台进行有益投资,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但上市公司过多涉足金融投资领域,其资产必然会发生从实物资产到虚拟资产的变化,加剧公司的经营风险,而最终的损失,都会由投资者买单。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主营业务提升业绩才是最重要的,偶尔做些投资只能算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