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将倒逼农民工加速同享“市民待遇”
“用工荒”将倒逼农民工加速同享“市民待遇” 更新时间:2010-2-27 0:17:0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4日发布的“部分城市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2009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用工荒”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但局部地区的“用工荒”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中新社发 许康平 摄
两会观察:“用工荒”将倒逼农民工加速同享“市民待遇”
新华网郑州2月26日电 2010年全国就业“春风行动”在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的禹州正式启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春季洽谈会上,来自东南沿海的200余家企业不仅主动提高工资,更重要的是,很多城市还承诺在住房、就医、入学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市民待遇”。
种种迹象表明,当劳资关系发生逆转时,外来工的议价权正在逐步提升。在持续“用工荒”的推动下,两亿农民工远离歧视,同享“市民待遇”的进程将会加快。
中国的全国两会即将于下周开幕,有关促进和保障就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问题将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相信会有更多的可操作性议案和提案提交给会议。
春节长假刚刚结束,福建泉州的企业就组团到河南、四川等劳动力资源大省招工,用工企业普遍开出了保底工资1000到1700元,熟练工人月工资1500到3000元的相对“优厚”待遇。
泉州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部长吴章伟说,泉州市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市民待遇”包括:持一本“暂住证”即可享受廉租房,居住满3年,即可申购经济适用房;加入职工医疗互助,每月交3元钱,每年就可报销医药费3万元;子女在就学方面也与当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工荒”导致普通劳动力受到企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是中国农民工城乡“候鸟”生活的真实写照。都阳说,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度过程中,不应让农民工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只有他们的户籍、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逐渐与城市居民均等,才能让他们对就业地产生归属感。
据统计,中国农民工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9个月,除了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之外,他们还必须忍受往返家乡与打工地之间的颠簸,与亲人分隔两地的思念之苦。他们同时要支付高额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城市公共服务,一旦失业只能返回农村。
在全国“春风行动”启动当天的招聘会上,禹州市褚河乡的戚淑霞想找一份缝纫工的工作,她说,要能找到月薪2000元,包吃包住,工作环境不错的企业她才愿意到外省去,否则还不如在郑州找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虽然工资低些,但离家近。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认为,在过去15年里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待遇有较大差距。提高劳工薪酬待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有不公正感。
据媒体报道,福州一些为“民工荒”所困的企业呼吁,由第三方部门介入,成立一个“诚信联盟”,并在联盟中受第三方部门的监督,随时可为务工者维权,解决劳动争议,让就业者能安心工作。
且不论所谓“诚信联盟”的实际可操作性,企业主动呼吁诚信用工环境,主动要求加强监督,深切反映出资本意志对不良用工环境所造成后果的自省与反思。
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撰文指出,在中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城乡身份差别与地位歧视的象征,更遗憾的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城乡分割,而且地区分割,在城市农民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用工荒”只不过是农民工对有尊严的体面劳动的一种诉求的觉醒和表达。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定称谓。这个规模近亿、占农民工总数约60%的“80后”“90后”,从小跟随父母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他们对“市民待遇”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具体。
在2010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现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说:“现在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90后,他们的要求不是单纯地挣钱,而是有一些文化上、精神上的要求,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能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他们更注重自身的发展,更意识到自己权益的保护。”
都阳说,“用工荒”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必然表现,化解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加快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公共政策层面,中国的决策者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让这些外来打工者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为农民工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要让金融危机来临农民工只能返回家乡的境况重演。